罚单背后的监管逻辑 当前速读

2023-06-14 07:58:46


(资料图)

在强化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路上,对保险业中“不听话的孩子”处罚是免不了的。观察今年一季度处罚情况,保险机构共收到710张罚单,罚单总金额达8354万元。罚单金额总额同比、环比分别上升约12%和88%,罚单数量总量同比、环比分别上升约18%和97%。今年5月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开出的罚单中,涉及保险机构的有156张,罚款金额共计2124万元,4家财险公司被罚金额超百万元。

从监管部门对财险公司开出的罚单来看,编制、提供虚假资料,虚构保险中介业务方式套取费用,虚列咨询服务费、直销业务虚挂中介套取费用等沉疴顽疾仍然存在。人身险方面,利用开展保险业务为其他机构牟取不正当利益,欺骗投保人及内控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较为严重。中介机构方面,处罚原因主要包括未按规定制作客户告知书、未按规定建立完整规范的业务档案、不具备任职资格人员实际履行高管职责、利用业务便利为其他机构或个人牟取不正当利益等。综上所述,保险业被处罚缘由大致可归结为造假,公司治理不完善以及违规操作、妨碍依法监督检查三类。

保险罚单反映的问题,直接或间接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直以来,销售误导、理赔难、保险欺诈、医疗健康保险不规范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车险销售电话端“轰炸”、营运车辆交强险投保难和遭遇花式拒保问题屡见不鲜,尽管监管部门时常喊话制止,但仍有一些保险公司置若罔闻。根据监管部门最新披露的数据,2022年第四季度,原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接收并转送保险消费投诉22189件。其中,涉及财产保险公司7689件,占投诉总量的34.65%;人身保险公司14500件,占比65.35%,保险消费者投诉量仍居高不下。

许多消费者往往对大型保险机构更加信赖,但在被处罚的机构中,部分头部险企因市场份额高、分支机构多,往往频繁地出现在处罚行列中。“摊子铺大了不好管”绝不应该是其频繁违法违规的理由,越是身处行业前列,越应严于律己,加强对自身及分支机构的内部管理和公司治理,既要注重业务增长的“面子”,也要顾及守法合规的“里子”。否则,总是为自身违法违规行为找借口,势必会失去品牌口碑,辜负消费者的信任。

中小保险机构同样存在对基层分支机构合规管理欠缺的问题。部分中小保险公司在行业中处罚金额的占比高于其市场份额,且三、四级基层分支机构收到的处罚持续增多,这反映出保险公司基层分支机构合规意识较为薄弱,合规建设投入不足,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与大型险企相比,中小保险机构更需要有精准的市场定位,培育自身在细分市场的竞争力,避免由于粗放经营、只追求业务规模,使自己“被迫”陷入严重违规的不利地位。

我国保险业严监管的态势不会改变,且“监管到人”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仅从6月份以来监管部门开出的保险罚单来看,很多对机构的处罚都伴随着对其负责人或相关当事人的问责。因为各类违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出在人身上,监管部门向管理层级追究责任,是要让处罚真正落实到承担决策的责任人身上,防止违规处罚责任虚化。这就要求机构负责人一定要提起精神,认识到公司违法的严重性,轻则罚款,重则撤销任职。同时,保险公司股东也应加强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作用。

从监管角度来讲,处罚是手段,不是目的。罚单背后是监管机构在倒逼保险机构落实主体责任,保护消费者权益,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金融消费者反映事项办理工作安排的公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挂牌以来发布的第1份公告就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足见监管部门对保护好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视。

作为社会的“稳定器”,保险业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需要保险行业不断提高保险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同时守住风险底线,完善公司治理,时刻将消费者权益不受损摆在第一位。抵御得住规模诱惑、坚守长期价值的保险企业,方能走得长远。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关键词: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