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市公司的2022年年报和2023年一季报已经发布完毕,但有部分公司却不得不将财报的相关信息“回炉改造”。5月7日晚间,*ST惠天发布公告,对2023年一季度报告进行更正,公司称,“本次更正只涉及报告中引用上年度末数据有误,不涉及变更财务数据”。
这种给财报“打补丁”的行为不仅出现在*ST惠天一家公司中,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仅5月初这一周的时间里,已有超过10家公司对财报进行了一些内容的修正。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上市公司对正式发布的财务报告“打补丁”会搅动投资人预期,会让投资人对公司文本信心减弱,公司在公告披露方面要严谨,要防止产生重大误导性陈述。
(资料图片)
更正内容五花八门
从更正财报信息的公告中来看,被修正的内容五花八门,例如,景兴纸业的公告称,因工作人员疏忽,报告摘要“二、公司基本情况,5、在年度报告批准报出日存续的债券情况,(1)债券基本信息”中(1)系统设置数据是以“万元”为单位,实际填写数据的单位为“元”;(2)漏填“利率”。
航天彩虹的公告也提及,经核查,因工作人员失误导致“一、主要财务数据”之“(一)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中上年度末的“总资产”、“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误填写成了上年同期数。
其他更正了财报信息的公司情况来看,有的上市公司将股东的持股状态写错,也有的上市公司将公司的总资产数据写错,还有上市公司,修订前的财报中,有多处关于报表描述的描述出现了“未找到引用源”等字样,而更正后则内容清晰。更有公司在公告中称,“四、季度财务报表”之“合并利润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损失以”-“号填列)”科目填列数据遗漏负号。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更正财报内容,一般都是财报披露时间紧迫,工作疏漏导致的,只要不出重大事实性差错,属于正常可以接受的范畴。但有一些事项虽然看起来是小事,但更正之后对于业绩的影响是重大的,例如,有的公司在财务项中忘记加负号,更正之后可能就是盈利变亏损、正值变负值的差别。”
警惕误导投资者
北京威诺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兆全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上市公司财报“打补丁”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存在,这种现象屡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过程不够细致,出现差错,有些是文字性错误,也有些是数据计算出现错误。
对于上市公司对财报“打补丁”的行为,盘和林则认为,如果只是几个错别字或者非核心信息的更正,问题也不是很大,但投资者和监管部门要关注上市公司“打补丁”中涉及事项的重要性。如果错漏信息很重要,对投资者有误导,“打补丁”也不能免责:“有些更正的财务事项,涉及的金额很小,但更正前后有本质的差别,这就是重大的错报,即使公司及时‘打补丁’也不能免责。”
在发布修正相关信息的公告中,也有公司态度诚恳,向投资者表达了歉意。不过,杨兆全解释,“对已经发布的年报进行修正,如果没有对投资者产生明显的影响,一般不用承担责任。如果对投资者产生了误导,那么上市公司应该对投资者承担赔偿责任。”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