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季节,湖北十堰市春和景明、蔬果飘香。在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沙洲村,草莓种植户郝元明看着大棚里红彤彤的草莓,笑得很开心,“以前10元一斤销路还不好,现在50元一斤客人抢着买。”近年来,郧阳区大力推行有机种植,不仅提升了农产品品质,改善了土壤质量,提高了农民收入,也减少了农村面源污染,保护了汉江水质,助力丹江口库区守好一库碧水。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被誉为北方的“大水井”,同时也是湖北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市之一。多年来,十堰市把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推进库区监测网络建设,全面开展水土流失监督性监测,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了双下降,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今年年初,湖北省委省政府印发《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加强秦巴山等重点生态脆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将进一步助力十堰守牢生态安全底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守护“大水井”
近日,水利部公布2022年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名单,十堰市竹山县入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是湖北省唯一入选县(区)。
2018年以来,竹山县按照“治理一条小流域,打造一处亮点,保护一地水土,造福一方百姓”的治理思路,实施太河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通过封禁保护、生态绿化、河道整治、排污治污、村庄美化等措施,河流水系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治理,建成生态河道、生物净化塘、水保林等基础设施。
在竹山县,小流域综合治理产生了生态大效益。
竹山县文峰乡太和村就受益匪浅。太河村位于深山峡谷,极易发生山洪灾害,水土流失严重,种粮食得不偿失。竹山县通过引进民间投资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在文峰乡太和村建设了太和梅花谷景区。太和梅花谷自然条件优越,田园与村落相间,山水与花鸟相依,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景区充分挖掘当地生态资源,因遍布溪谷的野生腊梅群而得名,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水土保持型)水利风景区、国家4A级风景区。
生态游带动了太和村农户发展设施蔬菜、特色养殖,村民还办起20余家农家乐,转型吃上旅游饭。如今,文峰乡太和村已成为集自然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为一体的“城市后花园”。
“小流域生态治理不仅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还形成了‘山上茶园、山下果园、林中游园、村头乐园’的格局,是我们开发景区和带动周边村民转岗就业的基础。”十堰太和梅花谷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经理何琦说,梅花谷景区实现直接就业326人,带动间接就业500余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年均增收7000元以上。
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成效,得益于十堰市推进的“四大工程”。十堰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书记、局长余荣江说,“十三五”时期以来,十堰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以维护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水质良好为目标,以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为抓手,着力打造了粮仓工程、钱袋工程、着装工程、平安工程“四大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大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42平方公里,完成投资23.84亿元。”余荣江说,仅“着装”工程就实施封禁治理1405.53平方公里,项目区植被覆盖率提高2%以上,年平均侵蚀模数由每平方公里4454吨下降到每平方公里3368吨,年拦蓄泥沙量、径流量分别达2266万吨和1.9亿立方米。
保障水安全
在十堰丹江口市蒿坪镇卢嘴村丹江口辰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40个“鱼桶”依次排列,里面鱼儿欢快游动。
“这些‘鱼桶’学名叫‘陆基循环鱼桶’。一个桶能盛水100立方米,占地50平方米,但抵得上传统养殖5亩水塘的产量。”该公司负责人张军锋告诉记者,他曾在丹江口水库有40多口网箱,如今发展陆地养鱼更省地省水省力,效益也更高。
“‘陆基循环鱼桶’智能化高,实现了零排放,非常适合在丹江口推广。”丹江口市水产服务中心副主任熊罡说,全市目前陆基养殖经营主体已达28家,建成1048个陆基循环鱼桶,饲养翘嘴鲌、鳜鱼、鲈鱼等名优特产鱼,年产鱼1000万斤。
多年前,“百里万箱下汉江”是丹江口的一大盛景,万余名渔民在此靠养鱼捕鱼为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根据水污染防治法及《南水北调工程供水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丹江口水库最高水位线172米以下库岸区域内禁止养殖,库区12万余只网箱被全面取缔。
随着长江大保护和长江10年禁渔战略的推进,丹江口也禁止了生产性捕鱼行为。在此期间,“洗脚上岸”的渔民中有不少人和张军锋一样办起了陆地养鱼场。
今年56岁的许文化就是其中一位。在丹江口市均县镇寨河村二组的奔富智慧渔业基地,基地负责人许文化抓起一把鱼饲料,撒入一个池中,成群鱼儿抢食翻腾出水面,激起片片水花。“这一桶有鲈鱼8000尾,长到一两斤后捕捞出售,能卖20多万元。”
“以前大水面网箱养鱼,高峰时有300多亩库汊、27个网箱,仅一年投放饵料就要花30万元。”许文化告诉记者,高密度的养殖环境容易引起鱼类疾病的暴发,大量使用药物更会对水库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十堰市水产局副局长张现利说,现在所有“鱼桶”实现了全自动,自动温控、增氧、投喂、鱼粪过滤,尾水通过微滤机处理后集中排入三级净化池,最后实现循环利用。“‘陆基循环鱼桶’保护了丹江口一库碧水,给十堰渔业带来了希望。”
统计显示,2022年,十堰市23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断面22个,占比95.7%;27个省控考核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断面26个,占比96.3%;丹江口水库水质长期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标准,109项水质监测指标中,106项达国家Ⅰ类水质标准。
打造示范区
眼下,在十堰市茅箭区胡家工业园东实大洋电区系统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每3分钟就有一台电驱动集成系统下线。
“我们赶上了十堰商用车的低碳风口!”该公司总经理郭巍说,企业目前有7条新能源生产线,具备年产5万台(套)电商用车驱动系统、10万台(套)乘用车电驱动系统、10万台(套)新能源汽车核心电器系统、8000台(套)氢燃料发动机系统的能力。
十堰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金强说,2022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强劲增长,易捷特、东风小康等企业竞相发力,全市生产新能源汽车10.7万辆,增长77%。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十堰汽车产业加速驶入“下半场”,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产业转型扑面而来。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了十堰“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新定位,赋予十堰市新的使命担当。
为此,十堰市一手抓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绿色低碳产业培育,“绿色低碳”成为十堰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绿色决定发展的成色。2022年,十堰市锚定湖北省委赋予的“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新定位,围绕打造“山水车城、宜居十堰”,加快推进城市转型、产业转型、经济转型,突破性发展“一主四优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汇聚合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经过多年的奋斗,十堰的生态优势更加明显,十堰的生态价值更加彰显。据初步测算,目前十堰的生态价值大约为11.11万亿元。”十堰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澍表示,十堰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四化”同步发展。
据了解,在全省划定十堰域内1个一级流域和2个二级流域片区的基础上,十堰还将科学划定三级流域片区和四级管控单元,强化生态环境容量和减污降碳硬约束,从流域系统性和生态整体性出发,聚焦汉江干流和12条入库支流流域。
数据显示,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由2006年的8935.73平方千米降至4098.11平方千米,降幅达54.14%。张澍说,未来,十堰将实施水质稳定达标、库区总磷控制、库周和岸线整治等生态环境治理“十大行动”,不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确保十堰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