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3月份社会融资数据的出炉,一季度经济复苏态势的持续好转得到强化。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社会融资数据显示,3月末,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59.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整体看,一季度,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5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7万亿元。
【资料图】
从具体增幅看,今年以来,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已实现连续2个月同比增长的态势,这表明当前经济复苏仍在持续。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在央行发布的诸多数据中,3月新增社融达到了5.3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了7079亿元,远超Wind此前预期的4.42万亿元,这强化了未来经济预期的确定性,同时也有望为二季度打下较好的基础。
增加实体信贷投放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活动逐步回归正轨,企业复工复产提速,资金需求稳步回暖,这反映在一季度金融数据中。4月11日,央行发布202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和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报告。
数据显示,2023年3月M1同比增长5.1%、M2同比增长12.7%,均较上月有所回落。其中,3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89万亿元,同比多增7497亿元,值得关注的是,3月社融同比增长10%,重回两位数增速。
社会融资规模,主要指的是一定区间内实体经济从金融机构获得的资金总额。其涵盖的资产范围包括金融机构的贷款、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及金融市场的债券、股票融资等。
“从目前数据看,3月社融信贷数据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这说明当前货币供应量坚持了适度宽松。”罗志恒说。从结构看,3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2.4%,同比高1个百分点。
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看来,一季度,伴随实体信用需求回暖、季末银行信贷自然冲量以及地方政府保经济下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等供需因素影响,3月全月新增信贷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继续维持同比多增,这将活跃企业的经营活动。
此外,从央行发布的数据看,3月信贷结构也在进一步改善。其中,主要受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带动,3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7252亿元,继续成为推动信贷高增的主力。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认为,信贷供需两旺,说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在回暖,当前消费是经济修复的主要因素,此时适度宽松的货币支持,有利于落实一揽子纾困与稳增长政策措施,同时也能激发经营主体的活力。
数据显示,3月的制造业PMI指数为51.9%,处于景气区间。市场人士认为,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落地,以及前期制造业技改融资的成果的释放,共同推升了今年实体信贷的继续回升。
基建是经济修复关键
在内需是经济修复关键因素的背景下,基建的不可或缺性大大提升,而专项债的靠前发力,也成为地方政府“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写照。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合计已达12196亿元,含一般债券3367亿元、专项债券8829亿元。
其中,新增专项债券已达8269亿元,与去年同期的8775亿元相当,维持了前置发力态势。这表明,在财政收支形势依然严峻的背景下,今年专项债发行保持了与去年同期相当的力度,且早发行、早见效的政策意图更明显,力度也更大。
央行的数据也与之相呼应。央行最新的数据显示,3月,新增政府债券融资达到6022亿元,远高于2019年、2021年3000亿元的水平,短期看,有利于扩大基建投资,带动社会总需求。
专项债是政府为特定目的而发行的债券,其特点是具有专项性和可控性,即债务用途明确,还款来源可靠。由于专项债重点投向领域主要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因此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地方专项债重点投向领域不断扩大。去年9月,专项债支持领域在原来的交通基础设施、能源等九大领域基础上,正式新增了新型基础设施和新能源两大投向领域。
对此,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表示,今年专项债投向还将在重点支持现有11个领域项目建设基础上,适量扩大资金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持续加力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
作为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支持地方正常融资需求成为专项债备受关注的地方。
两会期间,财政部在《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明确,2023年,要适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新增专项债务限额38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
罗志恒预测,基于目前我国地方债务限额与余额的空间达2.59万亿元,其中一般债1.44万亿元,专项债1.15万亿元。“基于此,我们认为,如果经济形势需要,那2023年专项债的理论空间将在4.95万亿元左右。”
对于专项债资金的投向领域,今年专项债在重点支持现有11个领域的基础上,也有望优先投向前期做好储备的优质项目,同时可能加力重点项目建设,以形成实物工作量,带动全年经济增长。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