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今亮点!降价潮中风向渐变 多车企开启“价格保卫战”

2023-03-17 17:14:33

轰轰烈烈的汽车价格战愈演愈烈,战火蔓延了一周有余。据《华夏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近50个汽车品牌通过官降、政企高额补贴、终端大幅让利等政策等多种不同形式加入价格战中。涵盖车型超80款,价格区间从5万到50万元不等,最高优惠超过10万元,甚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买一辆送一辆”活动。

但在一片降价声中,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不跟风降价,开启了“价格保卫战”。

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不降价


(相关资料图)

打响第一枪的是理想汽车。

在降价潮进行到白热化阶段之时,理想汽车却于日前推出了用户购车价格保护权益,消除用户的对价格的顾虑。

《华夏时报》记者通过理想官方获悉,自2023年3月11日—3月31日,通过理想汽车官方渠道定购理想L7、L8、L9车型,自定购日(含)起90天内,如果所购车型的官方售价发生降价情形,理想汽车承诺将主动返还差价。

紧接着腾势汽车、零跑汽车、哪吒汽车、领克也纷纷发布了保价政策,保价时间均为90天。

上述车企对抗价格战的做法是宣布保价承诺,另一波车企则是明确表示“不会降价”。

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此前在全年财报电话会上表示,蔚来品牌始终坚持稳定的价格策略,也没有通过减配来降价的计划。

蔚来销售运营助理副总裁浦洋则在近日的一场沟通会上进一步明确重申,蔚来不会通过ET5各种类型的减配或者减权益来参与降价。“蔚来会按照自己的策略去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通过直营的手段、更高效的运营,以更精细化毛利的运营方式,为用户提供一个极具高端性价比,极具竞争力的产品。”浦洋表示。

另两个老牌豪华品牌奥迪与保时捷也明确了自己“不参与价格战”的中心思想。奥迪全球CEO杜思曼日前在谈到中国市场激烈的价格战时表示,奥迪不会跟着每一轮“价格战”的节奏走,但是会细致观察竞争对手的举动,因为它将关系着奥迪的战略决策;保时捷中国总裁、CEO柯时迈则表示,保时捷不会追求过高的定价和销量,但也不会投入到跟其它新能源品牌的价格战中。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本次价格战主力是合资品牌燃油车,而打响这场战役的本质原因是背负着巨量库存且在新能源车迅猛崛起的浪潮下,燃油车的市场份额被迅速挤压,被动开启的价格下探。

汽车行业分析师林述成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降价潮主体是合资品牌的燃油车型,跟国六B排放标准的实施前的清库存考量有关。降价潮是清库存的一种常见手段,同时也是市场竞争加剧的表现。”

林述成进一步表示:“目前,推出保价承诺的车企目前大部分都是新能源企业,它们目前并不存在即将来临的排放标准压力,因此适时选择保价承诺可建立消费者信心,提高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认可度和忠诚度。‘逆势’而为不但可以提高产品认知度以及品牌美誉度,还可以反向带动销量和市占率,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营销策略。”

资金与声誉比短期销量增长更重要

当然,新能源车企选择不打价格战,还因为其背负着利润本就不高且资金压力较大的无奈现实。毕竟对于消费者来说车企降价到手的是真实资金的利好,但对于车企而言则是上亿元成本的增加。以长安汽车限量1万辆、补贴2.2万元现金的活动为例,其总规模就达到了2.2亿元,数额相当巨大。

要加入这场战役的关键是对成本的把控,毕竟造车的研发费用和制造成本非常高,产业不可能无序竞争。但众多新能源车企仍还未走出大幅亏损的泥沼,蔚来、理想、小鹏等头部企业的净利润始终为负。

仅以理想为例,据财报显示,理想汽车2022年净亏损20.3亿元,同比亏损增幅超过5倍;2022年经营亏损达到36.5亿元,同比增加近2.6倍。尽管理想汽车2022年汽车总交付量达到13.32万辆,但按照经营亏损计算,其平均每卖一辆车亏损达到2.74万元。

“新能源企业特别是造车新势力们,往往没有足够的规模和深厚的企业实力,如果参与价格战,将会对公司的利润和资金流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而难以维持正常的运营和发展。”汽车行业分析师王坤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尽管新能源赛道火热,但也是近几年的事,大部分企业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还不能与传统车企抗衡。因此,为了建立品牌形象和提升品牌竞争力,它们更需要在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而不是通过价格战降低产品价格来吸引消费者。”

除了新能源企业拒绝参与价格战外,豪华品牌奥迪与保时捷选择“不降价”也有自身的考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品牌的定位和形象。这些品牌在市场上的定位是高端、奢华和品质保证,因此产品价格、生产和设计方面的成本均相对较高,不适合通过降价来增加市场份额。

王坤对记者表示:“与其他汽车品牌不同,豪华汽车品牌在销售渠道方面也进行了严格地把控,属于精品化渠道。价格战会破坏豪华品牌销售渠道,从而影响到品牌的零售渠道和渠道伙伴的形象和信誉。如果通过价格战来增加市场份额而影响到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也会降低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尽管随着国六B排放标准的全面实施,许多车企需要清库存释放产能,未来一段时间内,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压力将可能持续存在。但价格战可在短期内起到利好市场的作用,却并不能带来长期积极效果。

林述成坦言:“车企需要权衡市场需求和企业盈利,寻找一种平衡的方式,以确保企业不会因为成本支出过大而产生亏损或影响品牌声誉。在这场以单车毛利和企业资金实力作为筹码的耐力赛中,降价不是万金油,盲目跟风涌入也并不适用所有企业,冷静下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打法,才能在这场混战中获得突出重围的机会。”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关键词: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