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因应我国老龄社化人口老化问题,最近期间十四五规划出台许多政策,例如:少子化人口工程(开放三胎、托老托育、医养深度融合等)、智慧化(智慧养老健康技术)等配套措施。在这些领域应用逐渐落地时,会涉及许多行政部门的支持,还需要跨部门跨区域的整合与协作,为此,个人认为,横向串联的重要关键因素是让「数字化智慧科技」运用到实际生活场景当中。简言之,如何运用「新技术与新概念」打造社区,使社区呈现智慧化的功能(从预防到实施的有效性介入)至关重要。这些解方不仅于科技层面的思考,更需要有制度创新的配套;甚至参考借鉴国外经验来调整现有体系的运作方式。社区生活场景的系统性服务创新所面对不再是传统的客户需求,而是要营造或壮大创新生活圈;需要有效处理与面对「消费者行为」和「社会界面」的变化。消费者行为不仅是设计创新的重要考虑依据,成功的社区系统更需要有社会与行为的改变。而「社会接口」可定义为经济活动推向社会与市场的重要互动与快速连结关系,这也是社区创新能否有效形成和拓展的关键点。
但,利用数字化智慧科技要形成扩大应用,取决于是否具备商业模式的价值主张与营收转化能力,而不单靠技术研发或形成供应链的简单思维。这其中尚需处理外在条件的助力配合,例如:考虑法规、制度、风气、流行趋势、购买能力是否成熟等问题克服,这些可统称为「社会界面」。聚焦在社会接口的有效链接时,最重要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善用「体验经济」的相关服务业、系统解决方案,乃至于创新生态系统整合,这已不是单一部门的单打独斗,需依靠跨界合作(组合拳),特别是自于主管部门的强烈企图心驱动。这些配套措施不仅是创新生态系统与营运模式的垫脚石,更需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双并结合的「复合创新」。
●探索「友善型智慧社区」构思时,需回归原点,并理解其底层逻辑与本质是「增加健康年数」与「压缩失能人数」两大目标的达成:如以数字化应用观点而言,我认为可从三面向着手:一是营造高龄友善环境,加强对应老龄化社会的环境调整等。二是针对老人,推动具约束性的运动处方笺,维护保持其身体健康,推迟老化以降低对照护服务的需求。三是协助照护服务提供商,运用智慧科技方式,降低照护负担,同时也让年轻人改变心态,愿意加入照护体系。
二、数字化转型友善环境构思
近年来数字化科技产业化发展趋势已展现部分不同于以往,更重视商业化的实践模式。首先在营造高龄友善环境方面,参考欧盟经验,他们曾透过数字科技创新,例如以ICT技术或RFID相关技术协助老人获得更独立生活。因为当社区生活圈中老人越来越多时,其独立性以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皆不同于普通社区。并且几乎所有的ICT创新设计都要崁入到实际场景进行测试。创新应用重心不单是系统原型开发及服务雏型的建构,还强调新商业模式的测试,着重财务与经济分析(可支付能力),以强化应用落地的可行性。
●数字化科技运用
老人在社区中常使用数字科技大致分类成移动(交通)、社交、娱乐三个项目,分别叙述如下。
(1)行动及交通数字化科技:社区搭乘公共运输为老人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公共运输相关的APP可提供更便利且精确的乘车信息,在老年族群中可以拥有较高使用率,例如等公交车、搭地铁、一键式DD出租车呼叫等。电子地图使用的普及也逐渐取代传统的纸本地图,除了携带方便,更有导航凾能,景点或店家的信息能够实时更新,任何人都可以上传照片甚至影片,让其他使用者有更多的图象数据能够参考。
(2)娱乐及生活机能数字化科技:老人的传统娱乐,例如:象棋、麻将、斗地主等游戏,近年来已逐渐被平板计算机、智慧型手机取代。娱乐性质的数字平台如腾讯等提供免费的影片及音乐,深受高龄族群喜爱。手机游戏也成为受欢迎的休闲娱乐,多样化的游戏选择,可以与亲朋好友互相连结的游戏凾能,都是老年族群喜爱的因素。生活机能方面,购物、新闻、天气等APP,提供生活上更便利的选择,只要拥有一台智慧型装置,便可以满足许多日常生活需求。
(3)社交类数字化科技:社交APP(包含穿戴式智慧装置)的使用在老人之间相当普遍,与子女连系都以微信居多,免费通话也是吸引老年族群使用的因素。不但能一窥亲友及子女的日常生活,更能留言、发表贴文等,同时也有阅读及分享新闻、文章的凾能,让老人能够以快速且便利的方式得知亲朋好友的近况及社会上发生的事。使用社交平台的普遍性,已经逐渐改善了他们孤单的问题,也提升了对生活的热情。
●与友善场景的融合现状
理解以上技术手段之外,目前也针对社区的各种友善措施结合场景运用方式说明如下:
(1)善用智慧设备的守望相助与生活支援:落实社区的居民互助型照顾,能够让老人在住惯的地区安心生活,不仅需要居住与医疗、长期照护服务的合作机制,更需要地区居民相互照应及交流。这种守望相助也可利用信息及通信技术(ICT)来辅助执行。例如生活援助员藉由摄影器材或通信定位系统确认居住者的安危。住在远方的家属,可透过计算机或手机遥控监视器确认家中老人的安危。紧急情况时,移动健康信息可设计联络家属或联络支持中心等单位,有效时程内照护员即可驱车前往。这些系统,分别构筑于自宅及设施。此外,居家或购物时使用ICT技术同时可委托生活宅配等,也一并应用于生活支持方面。
(2)创造有意义的机会与场合:居民之间的交流能增进老人的健康,长久以来互相信赖的地区居民们,是一起走过人生的重要伙伴。与同世代的朋友在日常中闲话家常,一起喝茶,或是彼此的家庭成员们热闹相聚,对于缔造生活意义及获得心灵上的回馈,具有实质效果。例如由村里干事或非营利组织团体主办,陆续举行预防照护的教室及与嗜好有关的活动、旅游会、座谈会、制作「我的历史」等各种联谊活动,以及社区咖啡厅、餐会、在田里帮忙收割、地区的传统节庆、文化活动、乡土料理讲习会等,对老人而言是极具意义的。因此,须在社区的中心地设置广大的公共空间,作为居民们交流的场所,例如,开放的交谊室,提供社交活动及居民茶会或集会时使用。
(3)充实活动的公共交通与空间:对老人而言,步行是保持健康的基本要件,每日步行可防止身体机能下降(社区的环形步道设计)。因此,营造易于步行(步走行性),利于外出的环境十分重要。老人外出的目的,不外乎到医院求诊、取药,以及上街购物等活动,因此社区中设计有朝气、可与人交流的街道环境及聚会的开放空间,不仅具有各种服务,也是拓展人际交流不可或缺的空间。此外,配合人行环境,在适当的间隔设置长板凳附上可对话的通讯器具(发生意外跌倒的移动式呼叫装置),充实老人得以轻松安心外出。同时,在社区主要设施的标示上,使用较大且醒目的字可利于辨读以及易懂的信息传递(参考无障碍网页手册),进一步去除环境障碍,让使用轮椅的老人也能安全往来的宽广道路,以及在雨天也不易滑倒的广场、楼梯、方便搭乘的交通工具等,皆有助于老人易于前往重要的生活设施。
(4)社区生活空间与社区管理:老龄社会的社区规划的最终目标,并非一开始将老人收容至机构设施,而是先唤起地区里的居民们互助,实现社区生活的「家庭化」。例如:社区中设置咖啡厅(或茶室),让居民欢聚在一起,人与人的交流活络无障碍,随处可听得到孩童的嬉闹声与欢乐笑声。因应未来老人的增加,多把一些补助政策投放聚焦在社区以及行政活动上。例如:退休后的老人,可通过社区培训安排成为当地的志愿者,参与生活支援的工作等,至于行政单位作为社区管理的一部分,协调支援社区活动的体制、行政、地方企业、志愿者团体、市民活动团体等,一起提供资源,以一种解决社区课题的架构进行合作。
(5)代际共融三代住宅社区规划:最后,要极力避免形成只有老人的集体社区,应该让社区里充满各年龄层的居民;为社区的永续经营,需确保每个年龄层的居民都健康充实的共生共乐。代际共融则是社区规划不可或缺的概念,融合这个概念进行「老人社区规划」的蓝图。例如:老人设施与托儿或幼儿园设在一起,老人的生活将更有活力,孩童也能在多种价值观当中接受教育。只要听见、看见孩童们的欢笑声,以及天真无邪的游戏模样,就可活化老人的身心。透过与子女辈、孙子辈的交流,培育下一代的经验,不仅丰富自己的人生,对于曾经构筑的人生历程也感到有意义与自我肯定。
三、环境政策一体化经验借鉴
以日本为例,处于独居老人或仅有高龄夫妇两人的家庭呈现增加趋势。在过去大家庭生活方式,可依赖家属进行长期照护,然而随着环境变迁人口结构变化,目前无法依赖家属进行长期照护的高龄家庭持续增加,单身独居生活的老人亟需照护,导致申请养老机构的老人人数急增,等待数量众多,呈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增龄或疾病引起日常生活功能降低,导致难以持续住在家中所致,若家属无法为其长期照护,结果就是不得不住进养老机构。
事实上,给于老人在自宅接受医疗、长期照护服务,能够在住惯的社区生活到生命的终点的作法是共赢政策,因此日本开始进行一连串的跨领域法令整合,以达成福祉服务的居家化与一连串措施,让居住环境与照护环境形成一体化。
●在法令修正方面,日本推动福祉服务居家化的过程中,开始修改长期照护保险法,基于「地区总括性支援体系」的理念,充实居家医疗、长期照护、生活支援、预防、居住等日常生活范畴,推展即使是需照护状态,也能持续在自宅生活的架构。这种透过居家医疗与居家长期照护整合,以自宅作为中心,全天候接受缜密的医疗、长期照护服务,支持老人可在人生晚期,持续居家生活。
●以长期照护服务来说,支付一定的金额,即可由访视照护、当天来回照护服务、住宿(短期入居机构照护)等选项做组合。并且持续推展以老人自己的作息习惯为主,在家中继续生活的小规模多机能型居家长期照护。即使变成重度患者,也可利用定期巡回、随时对应型访问介护等地区密着型服务,来维持既有的居家生活。
●软件上的照顾服务由厚生劳动省主政,硬件住宅环境则由国土交通省管辖,推动老人环境改造,但自从 2011年部分修订「老人居住安定确保的相关法律」之后,有关自费入住养老、老人专用住宅等规划,由厚生劳动省与国土交通省共同推动其管理的制度。不僅如此,在以地區總括性支援為本的居住環境與支援服務一體化的概念發展下,新型「含服務的老人住宅」(サービス付き高齢者向け住宅)應運而生,這是在無障礙的住宅裡附帶生活諮商服務的老人租賃住宅,配合長期照護保險服務。建商投资兴建此类含服务的老人住宅,只要符合一定的要件,即可获得建筑费的补助,以及税金减免措施,以鼓励民间企业参与此项事业。
综上所述,老人可以安心生活的居住环境,除了需要住宅行政与建筑行政配合外,也得有医疗、照护、福利、生活支援、社区经营,以及年金与保险等相当广泛的跨领域多样性设施方针与活动支援。日本高龄者安心居住环境架构:
(1)住宅‧居住环境:居住生活法、高龄者居住法、住宅安全网络法、含服务的老人公寓、UL产品安全认证、高龄者对象租赁住宅换屋支援、逆向房屋抵押贷款。
(2)福利政策‧照护:老人福利法、照护保险法、障碍者综合支援法、地须照护系统、特别养老中心、养老中心低费中心、自费老人中心、需照护老人中心。
(3)生活支援网络:生活援助员(LSA事业)、居家支援协议会、守护网络、购物支援、用餐家事支援。
(4)社区地区经营:日本再兴战略、都市再生特别措施法、中心市街地活化法、地区公共交通确保维持、都市更新(紧密城市、智慧城市、健康照护城市)。
(5)安全防灾环境:无障碍法、住宅质量确保法、耐震改装促进法、建筑基准法‧消防法、移动顺畅规划基准、高龄者考虑对策等级、长期优良住宅、避难弱者利用建物的耐震化、高龄者设施的防火对策。
四、落实愿景目标的策略方向
理解老人期待的老年生涯的图像后,如何建构良好的实质生活空间,作为强化老年生活服务政策效益的重要手段。并尝试将社区生活圈的建筑环境与健康预防、医疗与照护服务科技加以整合,并提出「友善型智慧社区」的环境向度的发展架构,以响应应有的策略方向。
●策略方向一:社区生活圈全生命历程需求理念
(1)在时间维度方面:提供以因应老人生命历程的理念,全面涵盖健康、亚健康及失能老人,并探讨特殊身障者(例如:听障及视障者等),以及失智症的行为模式,延伸以个人行动及居家生活等辅具,强化补足居家环境场所空间与用户接口的联系,将医疗与照护服务及科技与硬件环境配合,以更全面、更细致的方式推动老人安全安心的生活环境。
(2)在空间维度方面:提供以推动「友善型智慧社区」的思维,关切老人的食、衣、住、行、育、乐等需求,统整规划地域性的个别的居住空间、建筑结构、联廊移动、人行步道与生活公共设施等,去除空间所有行动障碍,提升友善生活质量。
●策略方向二:推动建构安全、安心的生活环境
以友善环境架构理念提出老人社区生活愿景,建构「安全、安心的生活环境」为目标。并以「整备居住环境」为切入面向,将「安全」及「安心」作为计划主轴展开。
(1)安全面向:是指在空间或环境设计上考虑亚健康老人的身体(生理)健康预防,及因疾病产生身体(生理)不便的老人特殊需求。安全的环境涵盖建筑环境设计无障碍、防火避难、防止跌落滑倒,以及人身安全、防盗等。
(2)安心面向:是指透过环境规划设计提供老人精神(心理)健康,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应付正常的生活压力、有成效地从事工作,并对其所处社区作出贡献。
(3)生活环境面向:是指「友善型智慧社区」,提供每一位老人可在一适当区域内,获得包括工作、交通、居住、文化、教育、医疗和娱乐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并配合相关照顾服务政策与科技计划,使所有老人无论其年龄、性别、身心机能等差异,都能享有安全、安心的生活环境。
●策略方向三:提供精神满足学习成长的平台
由于老人对过去喜好事物的依赖性,以及害怕新事物挑战,以及对新事物的适应时间较长等。为鼓励老人走出户外,应规划完善的无障碍旅游行程(以社区周边优先),倡导老人体验各式休闲旅游。其中以下列体验为主(AR‧VR‧MR的技术手段):
(1)旧体验:主要以古迹的怀旧氛围对于老人较具有特殊亲切感,建议探讨对老人友善的历史街区环境。
(2)新体验:为了鼓励老人终身学习,翻转高龄学习概念,让老人活用退休生活,乐于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建议推动老年社区大学环境建置,提供让老人好奇新鲜的体验。
(3)康体验:增进老人体适能的运动训练,并培养有效正确的健康运动习惯,建议设计让高龄能够体验健身运动的空间规划(共融游戏设计),以强化老人在生活中的运动知能,提升整体身心健康。
●策略方向四:盘活社区内闲置资产循环运用
考虑高龄少子化会导致某些学校校舍或是公园、老旧空宅等资产,以及部分公共设施使用需求降低导致的闲置空间,亟待转型活化。建议参考日本将社区内的空屋等改装为一般住宅,提供小规模多机能型居家长期照护机构,或利用废校的小学改建为团体家屋等设施,既可维持与家属、邻居之间的交流时所用,又可鼓励老人家属回到自己家中团聚,营造老人可持续的居住生活质量。
(1)首先步骤一:为促进高龄社区照顾设施安全与健康环境;应尝试纳入资通讯技术层面,导入科技技术,进行老人智慧社区与居家生活援助串联。
(2)其次步骤二:生活社区防灾也是安全环境建构的重要因素,防灾计划须受严格检视,考虑不同身体机能状态下的老人在紧急情况下,其应变及移动能力(较弱)构建适合老人的逃生动线。
(3)最终步骤三:在前述社区层面的照顾架构为基础下,积极思考建构具有可续性的住宅机能模式(终身住宅的可能性),居住者可随着不同的生活阶段「居家老化」,不需要面临居住环境的变迁或改造。即「居住者不动,环境及服务不断增加提供」,住宅能随身心条件阶段性的差异或退化提供良好对应设计考虑,甚至临终照护时期也能在家中渡过的照护环境设计。
五、推动实施友善型智慧社区
如何将生活无障碍与智慧社区无缝有机融合,无疑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活。当面对「友善型智慧社区」的生活无障碍(连续照护性)的营造,个人认为牵涉两个因素:智慧社区原本内涵与空间规划的互融,需具有以下认知如下:
●因素一:智慧社区的原本内涵
考虑智慧社区是以社区为基础,再加上绿能、便利性、机能性的考虑,并利用物联网串联通讯、安全、能源管理、家庭。并且以社区居民的服务为核心,为居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智慧化服务,以满足居民的生存与发展需求。
(1)绿能:环保、再生能源、绿建筑的概念,加入智慧社区中,来达到永续经营的目标,并增加人们居住的舒适度。
(2)便利性:透过物联网,将生活串联,并提高自动化程度,整合大众运输工具,提升交通便利性,同时节能。
(3)机能性:将生活圈浓缩到一个社区,社区的各种设备、生活日常机能的分布会相对密集,提升了整个社区的机能性。
●因素二:空间规划互融
(1)身障者环境空间规划:在确保全生命周期的照护原点,生活社区建议进行需规划老人视觉及听觉空间的感知设计,在空间应用方面,应考虑老人至室内或户外展场游憩的特殊需求,例如:提供适宜的灯光、安全易寻的动线安排,可与他人交流并信息分享的环境,以及友善的媒体互动展示区,提供站或坐式及轮椅使用者的物理空间。设计可快速获取讯息的主题画面选择。以及在服务接待区安排服务人员现场解说,及其他指引系统规划。让老人在社区的厕所友善空间中,除考虑通用设计可让乘坐轮椅者、肢体残疾者、视障者、听障者、孕妇、幼儿等都能够顺利到达使用之外,考虑性别友善的设计概念,让身心不便老人及幼儿的陪伴者,不因性别原因无法获得协助。
(2)失智者生活环境空间规划:逐渐高龄带来失智症出现的风险,因此在照护环境上需有别于一般的高龄友善社区的考虑。然而,适宜国人生活习惯、环境条件等本土特性的高龄失智者社区活动的规划设计尚为欠缺,亟须考虑失智者身心机能状况,设计符合其使用行为与活动的特征,例如:户外活动及园艺空间設計有助于提升失智老人的感知能力,改善高龄失智友善社区环境对策。另外,考虑失智行为很难预测,必须兼顾智慧化设备的配套,例如使用卫星定位手环、失智专用鞋等各种手段,及时协助寻找失智者踪迹,以避免迷失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等。
此外,为兼顾人性化及智慧应用,考虑不贴标签原则,建议对友善失智者整体环境进行智慧技术的融合设计,包括整合建筑物本体与资通信科技,使改善后的建筑物具备主动感知的能力及解决问题功能。例如:建置安全出入监控系统,兼顾健康照护管理面向,建置无线护理侦测系统,实时掌握并保护老人在户外活动时的安全。
(3)生活空间与辅具应用:随老龄社会的到来,辅具运用将增加其重要性,友善型生活环境所需的沟通与信息辅具、个人行动辅助、义肢矫具及居家生活辅具等,成为老人生活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使用要项。因此,有关老人建筑环境辅具应用法令制度应快速整合,并针对老人居家生活及活动场所行动辅具及空间应用、老人生活用具设施设备研究与检测进行相关研究。例如:公共建筑物中,老人垂直行动不易、体力不足,亟须仰赖重直升降机具,导致既有公共建筑物使用频率增加,特别是移动交通场站,如碰有大型行李或婴儿车用户,在既有容量不足情况下,考虑如何增设更换为大型运量升降设备,这需从建筑法规、结构承载力、预估规模等面向进行探讨,寻求解决之道。
六、因应未来高龄环境政策创新建议
从上述文中已充分针对「友善型智慧社区」的友善环境进行探索完毕。但在未来针对老人,如何推动更积极的维护其身体健康,以及降低对照护服务的需求,运用智慧科技方式来协助照护,降低负担必不可缺;让年轻人保有希望进而愿意改变心态,愿意加入整个照护体系。我们在面对问题,参考目前国内外现况,从促进高龄照护体系数字转型的角度,可提出创新政策建议如下:
(1)「增加健康年数」:目前我国对于一些健康预防措施及推迟照护,使用约束性「运动处方签」的方式尚属空白。然而,从国际经验来看,与医疗体系结合的个性化运动处方笺已实行多年,医生可依据患者的健康情况开立个性化运动处方笺,之后可能搭配医疗体系内的运动小组或私部门运动产业,兑现运动处方笺。
●例如英国早在2001年就将运动处方笺导入到国家医疗服务系统体系中,名为「运动转介计划」(ExerciseReferral Schemes),将医疗体系内需要运动的患者转介到运动服务体系,并搭配个性化的运动课程。运动转介计划由英国中央政府推动,实际执行情况也会因地而有不同作法。实施初期发现,若病患运动量有限,实质健康促进效果有限。对于无法维持长期规律性的运动,可以调整运动处方笺执行方式,与运动设备商合作,透过个人帐户、穿戴式装置及云端平台,随时掌握运动状态,提高运动效果,并藉此促进老人养成长期规律运动的习惯。
●还有芬兰的「Strengthin Old Age」计划,是在「中央运动法」的规定下,每年须达一定的预算比例投入于促进运动。到2017年11月,已经有81个城市申请;这些城市的75岁以上人口,占该地区高龄人口的50%以上。在新期程的计划中,也提出虚拟运动服务计划,希望运用数字化科技及数字化影像等工具,促进农村地区75岁以上族群积极养成运动习惯。
●新加坡的远距运动康复服务,则纳入健保给付项目,在对比既有模式的费用下,让更多的老人愿意采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忽略数字化包容,要让老人更愿意接受数字化科技。还有一些穿戴式装置或智慧纺织为主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也可有发挥的场域,促成有效地兑现运动处方笺,并再回馈给医生。
其中,有两个共通点,一是无论执行方式为何,过程中均重视运动状态的监控与回馈给运动指导员或医生,以利后续运动课程的调整;二是针对特定族群,如慢性病患,而非一开始就针对所有人开立处方签。
(2)「压缩失能人数」:有鉴于失智症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重大挑战,对健保医疗支出及家庭造成巨大负担,使用智慧科技降低失智症照护的负担已是常态。而我国目前大多使用机构收容方式作为解方。英国机械工程师协从2018年开始倡议重视「失智症科技」的发展,呼吁利害关系者要积极加入,共同加速推动落实科技于照护机构及居家场域,以期减轻照护者负担。
●所谓「失智症科技」是指智慧辅助科技(IntelligentAssistive Technology for Dementia),而非医学治疗有关的科技。尽管从医疗观点出发,找到失智症的病因固然重要,但对于目前照护体系急速增加的巨大负担而言,相对缓不济急,故也开始切入不同的路径,缓解失智症带来的可能影响,包括:透过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阶段,即进行治疗干预方式,减缓及认知能力,让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降至最低,进而减少因失智症而需要的医疗支出。或是透过游戏或运动等可能的型态,让大脑多思考,减缓大脑认知能力的退化,此为现阶段最常见的应用型态之一。
●如以照护机构或居家场域为主时,可运用智慧科技协助,减缓照护者负担或让失智症患者可更独立生活。在这些科技应用中,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非技术开发,反而是技术落地时可能面临社会议题,例如在伦理道德、民众接受度、隐私等如何把控。
●另外,英国创新署(Innovate UK)等利益相关者也投入大量的研发计划,将技术实施落地。例如:开发「失智玩家站出来」(Sea Hero Quest)游戏,目的是针对早期轻度失智症的应用程序;设计概念主要是针对失智症初期缺乏方向感的病征。透过结合高度方向感的航海游戏,结合广大玩家所提出的游戏数据以及去识别化数据,以协助科学家了解失智症疾病。其中,利用大数据数据的收集,藉以识别是否可能罹患失智症。故此,目前「失智玩家站出来」游戏透过在线平台,已开放给全世界下载,作为获取资料的管道。
●「欧盟科研架构计划系列」的最新一期的研发计划(FP9)规划提出任务导向计划(Mission-OrientedProgram实施预定2021年1月1日~2027年),希望透过更为系统性与全面性的设计,解决欧盟社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其中,也将失智症议题纳入。相对于过往偏向于特定面向的研发计划,任务导向的计划开始从跨学门及跨单位的角度,以不同环节切入,来解决失智症带来的挑战。欧盟FP9在这个主题的整体设计架构,设定目标是「2030 年降低照护者一半的负担」。主要切入策略有五大部分,包括:1)阿兹海默症个性化早期诊断创新科技;2)提高对神经退化性疾病的掌握;3)以AI等科技协助患者在身体和认知强化的协助;4)神经退化性疾病的新型个性化治疗方法;5)社会标准及照护服务规范。其中,跨越了多个部门,包括通讯、医学、社会、设计、制造、行为科学、服务等。 七、结语
结合社区导入智慧技术解决老人社区生活的友善环境营造,其中有一个很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获得主管部门支持,而且新型态科技照护应用模式会改变现有照护模式,安全疑虑、民众接受度和成本都成为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
另外,在总结以上案例的经验有两点发现,一是结合多元利益关系人团队,不单仅是依靠自身的研发团队,同时需要结合医疗机构、社区物业管理单位及志愿团体的参与,才能真正让智慧科技落地。二是从他们试验过程也可发现,很多科技的实际应用一开始不如预期,一个原因是与患者本身使用数字化能力有关,再来就是解决经济支付方式。未来在作法上,除以跨部门合作方式,就既有案例加以评价及挑选可行性解决方案之外,先进行一定规模的示范;后续再纳入业务职场或推动现有模式,进行大规模扩大与推广。毕竟以数字化经济的方式,企图解决智慧社区友善环境的营造需要牵涉的层面极广,唯有坚持「落地性为王」的作法与态度来借力使力。更期待健康智慧技术始终「以人为本」,兼顾「「增加健康年数」与「压缩失能人数」两大目标的達成,努力结合社区与市场的真正需求,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一性原理」的突破口。
*本文章内容大部分来自个人观点与网络信息,封面图片部分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及原出处所有,所分享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供学习,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你的权益,烦请告知,将立刻删除,并欢迎提出建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