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建设蹄疾步稳

2021-06-18 06:54:52
在短短的6个月时间里筹备建立证券交易所——当时35岁的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管理处副处长尉文渊在1990年参与承担了具体的筹建工作。当年,尉文渊主动请缨,第一件事就是找一座合适的大楼,把大厅改造成交易大厅。行至浦江饭店,他看到彼时正作为大餐厅使用的孔雀厅挑空两层,装饰有汉白玉刻成的孔雀图案。“就是它了!”这座拥有150年历史的建筑,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最直接的见证之一。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市的第一锣敲响,拉开了市场经济发展壮大的大幕,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资本市场从萌芽到壮大的一个小小注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当下,我国拥有包括期货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票据市场、黄金市场等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这一体系有力推动了中国金融业向现代金融体系的转变,也始终服务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升级。

发展 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的

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紧迫性。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以城市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股份制企业纷纷创建,直接融资由此开始进入正式试点阶段。几十年间,资本市场体量快速扩大。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尤其是近几年来,注册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为企业创造了更好的融资条件,在进入门槛上做到“放宽放低”,与此同时,常态化退出制度的建立使得整个市场能够实现“优胜劣汰”,更趋高质量发展。截至今年5月25日,沪深两市总市值近82万亿元,上市公司达4327家,有力支撑了实体经济发展。

事实上,包括资本市场在内,在市场经济提出的背景下,如何设计、建设、发展金融市场各要素,如何安排好相关基础设施和基础制度,如何让资金最高效地流动起来以服务实体经济,是党和政府当时着力解决的问题。

可以说,改革开放让经济迎来了大繁荣时期,各类金融市场也迅猛发展。国债市场逐步恢复,企业债券市场开始萌发,金融债券成为银行的一种常规性融资工具……1990年10月12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迈出了我国探索期货交易的重要步伐。1993年3月1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启用“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名称,同年5月28日成功推出期货交易,结束了新中国没有粮食远期价格的历史。

早年间,中国各地尚没有开展外汇调剂业务,更没有统一的外汇交易中心,到了1994年,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开始建立统一的外汇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由此应运而生。如今,人民币已加入SDR(特别提款权),向储备货币迈进。

波澜壮阔的征程中,金融市场从萌芽、培育到夯实根基,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人民是根本,经济是支柱,金融行业始终不能脱离本质,其运转应该与“人民至上”的理念和“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紧密结合。

规范 现代化金融体系逐步完善

加强党的领导,是我国金融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金融市场不断壮大的同时,也更趋规范,在此基础上,现代化金融体系逐步完善。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推动货币市场发展,促进货币市场产品创新,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随着货币市场机制日趋完善,市场运行效率不断提高,货币市场成为企业短期直接融资、各类金融机构调节资金头寸、进行流动性管理以及中央银行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场所。货币市场初步形成包括同业拆借、回购以及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的市场利率体系。

2020年,银行间市场信用拆借、回购交易总成交量1106.9万亿元,累计发行各类债券57.3万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各类参与主体共计27958家。

现代化的金融市场是金融主体焕发活力赖以生存的沃土。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党的十九大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系统性风险作为金融的核心任务,为新时代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2018年出台的《“十三五”现代金融体系规划》提出,“实现更高水平的金融市场化、推动更加全面的金融国际化、创新高效安全的金融信息化、推进完备统一的金融法治化、实现金融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16年12月8日,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式成立,票据市场进入规范发展阶段,市场变得更加透明、更为标准,票据交易流转效率显著提高,业务风险防控能力大幅增强,对降低票据市场整体风险、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丰富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等意义重大。曾刚表示,对资本市场行为准则的规范,也是现代金融体系重要一环。在新证券法的框架下,股票市场运行机制全方位改善,投资保护制度进一步优化。

金融市场的规范使金融风险得以收敛和化解。“在过去的这段时间内,中国的金融市场已经取得了非常积极的进步。”友邦人寿首席执行官张晓宇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金融体系方面很多框架性、体制性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得到了有效化解,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各个部门的改革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比如在去产能、脱虚向实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开放 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我国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从1980年开始,我国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发展海外金融业务、加强国际性金融合作,人民币以市场化方式走向国际化。全球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不断增强国内市场国际竞争力,金融市场业务更加齐全,金融功能更好发挥。

2002年,《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发布,打开了国际资本直接参与A股投资的大门。近几年,A股相继纳入全球各大指数,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

2017年,人民银行发布公告,首次就境内外信用评级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信用评级业务有关事宜作出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信用评级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信用评级业务。

2017年7月3日,“债券通”正式试运行,各类参与机构范围不断扩展,参与机构数量不断扩大,交易量也逐渐上升,已成为境外机构投资内地债券市场的重要渠道。

随着金融业改革的持续推进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正在加速形成,中国的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健全,结构也日趋合理。有专家认为:“从这一角度上来讲,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能力、竞争能力和影响力正在日益加强,已经在世界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张晓宇建议,要进一步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金融业持续扩大开放是一项重要举措,能够引进更多先进的视角、方法、管理理念、技术和人才等,也可以进一步加快金融业的创新步伐,提高我们的效率和竞争能力。相信随着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将不断凸显。一个开放的金融市场有利于推动整个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保障经济安全。”他说。

关键词:

为你推荐